特別提示:本文中的 「書籤」指的是閱讀紙質書時使用的實體書籤。
因為同時閱讀好幾本書,書籤不夠用,於是有幾本書我是在沒有使用書籤的情況下讀完的,發現了一些意外收穫,在此與你分享。
不使用書籤會帶來一個問題:我上次讀到哪了?我只好先從標題開始定位,然後快速前後翻動,同時也在記憶中翻箱倒櫃,感覺像是上次讀到的地方,定睛一看,然後細細翻動,一頁一頁、一段一段、一句一句,直至發現這一句我記得,下面一句不記得,以此作為本次閱讀的開端。
上面這個過程雖然煩瑣低效,極端情況下(比如每次閱讀間隔的時間太長)甚至導致你長時間在文本的某一個部分繞圈子,但是整個體驗下來,我發現自己能夠回憶起來的點越來越多了。且閱讀過程中的注意力並不是均勻分布的,對於關鍵地方,難免有錯漏之處,通過上述快速翻閱回憶的過程,總是能發現過往閱讀過程中忽視的信息,一言以蔽之:回顧的過程被悄然嵌入到了上述流程中。
另一方面,我會以文本作為書籤,儘量在最精彩的地方停住,可能是揭曉某個謎底,也可能是某個理論的通達之處,總之,當你迫不及待想要下面的文本的時候,就得考慮是否需要停下,作為下一次的開端,這樣會更有動力開始下一次閱讀,畢竟誰都不想打開書就陷入泥潭,也可以減少尋找斷點的成本。
以上兩個方面,一個是因為 「不方便」帶來的收穫,其實這點很容易理解,就解決問題而言,閱讀本身就是低效的方式,「不方便」始終貫穿全过程,我想不至於成為大部分讀者的痛點,而人在遇到不方便時,往往想着如何降低它的影響,於是就有了上述第二點,即在最精彩處停下,此時就有一個問題,二者不是互相矛盾嗎?第二點是為了減輕第一點的不方便,而第一點的好處恰恰是不方便帶來的。
解決矛盾的關鍵在於你得認識到不方便是無法被消滅的,即使你在精彩處停下,也不可能每次都精確地將目光落到那個句子上,回顧的過程依然存在,另外,當你充分實踐並領悟到前述兩個好處後,就會主動去回顧,主動領略閱讀的吸引力,即使再次撿起書籤,也絲毫不會削減其影響力,這也是大部分所謂方法或者工作流起作用的方式。